•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条件
  • 中心教学
  • 实践活动
  • 中心成果
  • 下载中心
  • 通知公告
  • 实验仪器设备预约
  • 虚拟仿真实验
  • 智慧农业实践
实习大纲
  • 教学大纲
  • 实验纲目
  • 实习大纲
  • 课程PPT
  • 虚拟仿真

耕作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实验

实验总学时: 9学时

实验类别:学科基础

开课实验室名称:

适用专业:农学及相关专业

开课学院:农学院

开课学期:第5学期

一、实验课程简介

耕作学实验围绕耕作学实验教学大纲编写,通过对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加深对《耕作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获得耕作学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的基本原理和农田生态区域法估算作物光温潜力的方法,能应用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资料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掌握线性规划方法和表上作业法的基本程序,能初步运用线性规划法和表上作业法进行作物布局方案的设计;掌握定区式复种轮作方案拟定的方法、步骤,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复种、间、混、套作与轮作和连作知识用;掌握种植方式主要生产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综合效益指数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综合效益指数等方法进行种植制度的综合评价。

二、实验课性质、目的及任务

1.性质:“耕作学实验”是农学专业必修课《耕作学》课程必须的重要内容。

2.目的:通过耕作学实验课使学生加深对《耕作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并受到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耕作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作物生产潜力估算的基本原理和农田生态区域法估算作物光温潜力的方法,能应用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资料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

2. 掌握线性规划方法和表上作物法的基本程序,能初步运用线性规划法和表上作业法进行作物布局方案的设计。

3. 掌握定区式复种轮作方案拟定的方法、步骤,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复种、间、混、套作与轮作和连作知识。

4. 掌握种植方式主要生产效益指标的计算方法及综合效益指数法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并能应用综合效益指数等方法进行种植制度的综合评价。

四、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情况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提要

学时

类型

每组

人数

1

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农业生产的实质是利用绿色植物(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质转变为糖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质的过程,因此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光能利用率。影响作物利用光能的生活要素很多,各地的生活要素不同,我们可以根据生活要素与作物产量形成的关系,应用当地的生活要素量,从理论上计算出作物的最大生产潜力,从而指导农业生产。

3

综合性实验

2

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的战略布署,是耕作制度设计的重要五一节。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能用于解决多变量函数在变量约束条件下的最优问题,用其解决作物布局优化问题,参数比较容易取得,求解方法标准,结果比较客观、实用,生产中应用较普遍。

3

验证性实验

3

作物轮作方案的拟定

轮作是种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作物的病、虫、草害等,在生产中应用较普遍。轮作方案的设计是在作物布局和间混套作方式确定基础上进行,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

验证性实验

4

种植制度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农业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生产,不同的生产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而生产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又多种多样,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不同种植制度的优劣是作物布局和农业生产决策的基础。

3

综合性实验

5

土壤容重、孔隙度测定

土壤容重是指土壤在自然结构的状况下,单位体积土壤的烘干重,以克/立方厘米来表示。土壤容重的大小与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紧实度等有关。土壤容重的数值可以用来计算土壤总孔隙度,空气含量和每亩地一定深度的耕层中的土壤重量等。测定土壤容重最常用的方法是环刀法,方法简便,但需多次重复,才能得出较正确的数值。

3

综合性实验

6

土壤渗透性能测定

当土层被水分饱和后,土壤中的水分受重力影响而向下移动的现象称为渗透性。

土壤渗透性是土壤重要的特性之一,它与大气降水和灌溉水几乎完全进入土壤,并在其中贮存起来,而在渗透性不好的情况下,水分就沿土表流走,造成侵蚀。

土壤渗透性与土壤质地、结构、盐分含量、含水量以及湿度等有关。土壤耕作方式通过改变土壤容重、孔隙等物理性状来影响土壤渗透性。

3

综合性实验

说明:

1.类型: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或创新性。

a. 演示性实验:指为便于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以直观演示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其事物的形态结构和相互关系、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教学过程。

b. 验证性实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方法与技能为目的,验证课堂所讲某一原理、理论或结论,以学生为具体实验操作主体,通过现象衍变观察、数据记录、计算、分析直至得出被验证的原理、理论或结论的实验过程。

c.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d. 设计或创新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2.每组人数:指分组实验时每组学生人数,原则上每组人数不应超过5人。

五、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实验成绩的组成及结构比例:考勤(10%)、实验过程中的能力表现(30%)、实验报告(60%)。

六、实验指导书和参考书

《耕作学》,刘巽浩,中国农业出版社。

《耕作学》,曹敏建,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宏观分析方法与应用》,高旺盛,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大纲执笔人:孔凡磊           

大纲审定人:袁继超

                              

上一条:《农药制剂加工》课程实习大纲
下一条:农村区域发展综合实习大纲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科学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版权所有
电话:028-86290873 欢迎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