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条件
  • 中心教学
  • 实践活动
  • 中心成果
  • 下载中心
  • 通知公告
  • 实验仪器设备预约
  • 虚拟仿真实验
  • 智慧农业实践
通知公告

    (川观新闻)最高亩产836.1公斤!川农大一项杂交稻新技术通过专家验收

    川观新闻记者 徐浩煊 文/图

    “这个结果基本与我们的预期一致,将破局杂交稻种植难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陈勇告诉记者。

    9月27日,成都市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水稻栽培团队的“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据了解,示范区总面积2.6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3100亩,前作为小麦。此次验收共选择7个具有代表性的田块,对机械实收的30.9亩进行测产。

    结果显示,最高亩产达到836.1公斤,超过800公斤田块面积达到41.3%,平均亩产764.7公斤。

    验收现场。

    “育秧难、成苗率低、插秧难、不省工、受天气的影响也大,这都是种粮大户面临的现实问题。”陈勇介绍,此次验收的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针对农户的种植难题,给出了一套一揽子的解题思路。

    其中,露场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可以控温保湿,避免高温烧苗,减少灌溉次数;减穴稳苗机插,可以将漏插率降低至5%以下,省去补秧用工,增强群体抗倒性;肥水一体化管理,减少后期施肥的用工,干湿交替,塑造田间健康群体。

    “实用性很好、操作性也很强,解决了育苗、插秧和施肥阶段的关键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苗保河告诉记者,与同类技术相比,此次验收的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有望在西南地区更大面积推广应用。

    验收现场。

    “全县规模种植的16万亩水稻,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技术,亩产平均提升200斤左右,成效非常明显。”成都市大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科科长徐文忠告诉记者。

    此外,该技术成果的首创专家,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任万军表示,今后还要推动稻麦、稻油轮作周年技术模式推广,促进温光资源高效利用,不仅实现水稻单产的提高,更要实现周年粮食产量的提升。


    原文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4462587?from=androidapp&app_id=cbgc&localTimeStamp=1695954009722

    上一条:我院师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获奖
    下一条:(中国农网)川鲁农业科学家跨省联动,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做加法”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科学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版权所有
    电话:028-86290873 欢迎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