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浙江大学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何艳教授及团队成员袁婧博士应邀来到农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和岗岗对接,并为70余名师生做了题为《大豆土壤与产地环境污染管控与修复》、《产甲烷菌潜在环境功能挖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农学院副院长王强教授主持。
何艳教授首先介绍了她所在科研团队的工作进展及目前主要的研究内容,从复杂耕地系统入手,开展了碳、铁、硫、氮等多介质、多要素、多过程耦合的重金属修复、农药削减、及污染根际效应的研究,探索了协同增进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与健康功能的综合调控方法原理。整个报告重点从重金属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农田有机/生物污染防控等方面讲述了水稻、大豆等作物土壤和产地环境污染管控与修复的相关研究。土壤是人类生存之本,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在许多区域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致使耕地土壤质量退化、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影响粮食安全和环境质量,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开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耕地土壤污染防治、质量提升与功能拓展研究,比如重金属和有机污染修复,对于耕地土壤健康培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袁婧博士结合自身的工作学习经历,针对产甲烷菌对有机污染降解的潜在作用,从微生物共生网络挖掘潜在作用机制,到利用纯菌培养进一步获得数据支持,再到模型模拟深入解析相关机理,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Mata分析、微生物生物信息挖掘、代谢组数据分析等综合利用多源数据为自身课题服务的科研思路,同时也分享了个人的科研经历。
此次报告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开拓了师生视野,是一次作物学、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力见证。师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何艳教授、袁婧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期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区域高产栽培岗位团队成员雍太文教授与何艳教授就双方岗位工作开展了讨论和任务对接。
据悉,这也是何艳教授、袁婧博士分别从农学院大学毕业20年和10年回母院进行的一次工作汇报。
报告人简介:
何艳,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PI、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课题、重大项目子课题、面上项目等)、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等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袁婧,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后,2011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贵州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2018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态学专业。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浙江省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近年来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环境科学领域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