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条件
  • 中心教学
  • 实践活动
  • 中心成果
  • 下载中心
  • 通知公告
  • 实验仪器设备预约
  • 虚拟仿真实验
  • 智慧农业实践
通知公告

    中心水稻栽培团队在稻米垩白形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心任万军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Carbohydrate Polymer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19年IF=7.182)在线发表了题为“Relationship between chalkiness and the structur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rice starch after shading during grain-filling stage”(灌浆期弱光胁迫下稻米垩白与淀粉结构和热力学特性的关系)的研究论文。该文章通过对淀粉精细结构的分析,进一步解析了弱光胁迫下稻米垩白增加的机制。此前,该课题组已在《Field Crops Research》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弱光胁迫的研究论文。

    四川盆地属我国最典型的弱光稻区,具有“弱光、寡照、高湿”的气候特点,此种环境条件是造成“川米不优”的重要原因。该研究通过田间控光试验,从微观尺度研究了弱光胁迫下稻米淀粉的结构和热力学特性,以及在弱光胁迫和正常光照下的热特性。研究发现稻米垩白与淀粉的结构和热特性密切相关。弱光胁迫显著增加了支链淀粉含量、淀粉粒体积,但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短链比例及结晶度。这些发现表明,增加淀粉的均匀性是控制稻米垩白的重要途径,为改善弱光地区稻米品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

    论文以四川农业大学为唯一署名单位,农学院邓飞老师和2020届硕士毕业生李秋萍为共同第一作者,任万军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1442]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D0300105]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0.117212

    上一条:四川小麦重大技术协同推广项目技术培训会在大邑召开
    下一条:中心教师主持育成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获成都市第七届“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佳绩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科学试验教学示范中心 · 版权所有
    电话:028-86290873 欢迎访问本站